开云com

探秘医学专利转化:为什么有些科研成果很难落地?

发布日期: 2024-04-04 07:33:01 | 来源: kaiyun.com

  有人说,科研者与市场对接的信息共享不畅;也有人说,医学专利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还有人说,发明人缺乏商业化思维。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非常长、难度非常高、投入非常大、见效非常慢,而且对人才要求非常高,要跨过一个个“鸿沟”,才能实现真正落地。

  不管是药品,还是医疗器械,它们的成果转化过程都可以大致分为“想法-产品化-商品化”三个步骤。看似简单,但真正执行起来却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

  ——科学研究阶段:科研人员进行基础研究、实验室试验和临床研究,以验证其技术或产品的可行性和效果。

  在这个阶段,研究团队需要确定技术或产品的优势、潜在应用和市场需求,同时做必要的技术改进和优化。

  ——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在科学研究阶段甚至之前,科研人员就应思考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比如申请专利。

  由于研发人员缺乏相关经验,大多是与专利服务机构合作,从专利检索—评估—申请撰写—知识产权策略制定,整一个流程都要走一遍。

  ——商业化策划:商业化策划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的关键步骤。包括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市场定位、竞争分析和商业化计划制定。

  科研人需要评估潜在市场规模和商业化的可行性,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并制定市场推广和销售策略。

  ——技术开发和优化:如产品设计、工程开发、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资金筹措:写科研经费申请或者商业计划书,申请经费或者投资者洽谈并寻求资金支持。

  ——临床验证和监管审批:科研人需要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其技术或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后准备和提交监管文件,如注册申请、临床试验报告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获取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或许可。

  ——生产和市场推广:这包括建立生产线、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

  同时,科研人员有必要进行市场推广活动,包括市场营销、宣传推广、销售渠道建设和客户培训。

  梳理完医学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我们再回头看其困境,发现成果转化基本上在每个阶段都会“犯难”,技术、商业化潜力、资金等等都会成为卡脖子问题。

  学术研究和技术实现之间有着目标、实现方式和时间尺度等方面的差异。学术研究侧重于探索和基础研究,而技术实现则要关注自动化、材料学等各领域的专业相关知识。医生可以把控科研结果,却无法把控研发过程。

  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需要具备市场潜力和商业可行性。由于缺乏临床背景,科研人员可能没办法充分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导致治疗方案无法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

  缺乏资金支持是绝大多数医生和研究人员的困境。他们的资产金额来源往往是科研经费、企业投资等等,但是由于申请科研经费相当复杂且竞争大,不是所有申请者都能够获得科研经费。而这时,有些人会另寻求投资机构的支持,有些人就会放弃。

  值得注意的是,得到投资机构的支持也绝非易事,现如今,钱不值钱,投资机构对项目风险的把控越来越强,他们既要考察项目,又要考察研究者,好不严谨。

  科研成果涉及的技术和发明会受到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和专利保护的限制。如果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专利侵权风险或者专利申请流程的延迟,这都可能对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构成障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校科研院所期待成果走出实验室,产业、企业需要新技术。但怎么样才能做好有效链接,是产学研界一直在探讨的重点话题。

  很多医疗领域产品研制由于没考虑更多市场因素,在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选择上,多走了很多弯路。早早进入市场的普通产品竞争,就要求适应市场能力高,这并不是科研团队擅长的。

  文章开头说过,医学成果转化难就难在,遇到的难题并非其中某一个,而是全部。反过来说,解决医学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不是秉承“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原则,而是找到关键,一举攻破。

  而这个关键就是“孵化器”。孵化器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专利布局、价值评估、概念验证、技术推广、商务谈判、方案设计等转化服务,将临床机构、科研机构、企业串联起来,如此一来,那些看似棘手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医学成果转化的过程漫长而艰辛,需要多方一起努力。唯有加强学术与市场的对接,提升科研人员的商业化思维,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完善产学研链条,充实资金支持,并借助孵化器等机制提供专业转化服务,才能促进医学成果从想法到产品化、商品化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造福医疗领域和人类健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下一篇: FGD空气质量控制管理系统项目商业计划书
上一篇: 典型经历 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与改善计划